移至網頁之主要內容區位置
::: 嘉義市西區世賢國民小學

公告彙整

員工協助方案宣導-何謂是憂鬱症

{{ $t('FEZ002') }} 市立世賢國小|

憂鬱是正常的情緒,人遇到挫折、失落、不如意,難免會悶悶不樂,但是如果鬱悶的情緒過為嚴重,持續的時間過久,而無法拉回、失去控制,就要小心可能是憂鬱症的可能。依照目前診斷憂鬱症的標準(DSM-5)共有九個症狀,至少五個症狀以上,持續超過兩週,大部分的時間皆是如此,就要小心可能是得了憂鬱症。這些症狀包括:

  • 憂鬱情緒:快樂不起來、煩躁、鬱悶
  • 興趣與喜樂減少:提不起興趣
  • 體重下降(或增加) ; 食慾下降 (或增加)
  • 失眠(或嗜睡):難入睡或整天想睡
  • 精神運動性遲滯(或激動):思考動作變緩慢
  • 疲累失去活力:整天想躺床、體力變差
  • 無價值感或罪惡感:覺得活著沒意思、自責難過,都是負面的想法
  • 無法專注、無法決斷:腦筋變鈍、矛盾猶豫、無法專心
  • 反覆想到死亡,甚至有自殺意念、企圖或計畫

 

  一旦發現自己陷入過久、過嚴重的情緒低潮或興趣缺乏,伴隨著許多的身心症狀、負面思考,可能就要懷疑自己是否得了憂鬱症。許多網站上都有簡單的自填量表,可以自我監測、自我評量自己是正常或異常的情緒。若是自我評量分數足夠嚴重,建議還是尋求專業上的協助。

科學家研究憂鬱症的成因,發現它是一個多重因素所導致的一種疾病。可能的因素包括:(1)生物學因素:腦內生物傳導、內分泌、大腦構造…...;(2)基因遺傳因素: 高家族疾病史(3)心理社會因素:生活壓力、病前人格、早期失親、失落、無價值、學習來的無助感、錯誤認知...。
  有時憂鬱症跟許多重大的創傷、壓力、失落有關,因為這些嚴重的打擊而憂鬱。有時也沒有什麼事情發生,就莫名的憂鬱起來。有些婦女在產後有憂鬱症的發生。有長期重大慢性疾病的,得憂鬱症機率都高。

  憂鬱症不只是會造成個人的情緒低落、興趣喪失,也因為疲累無力、無法專注與負面思考,影響了社會功能與職場表現。也造成了家屬的擔心與負擔。許多憂鬱症患者的家屬、朋友,身為他的家人,也承擔不少他的痛苦,有時也會向他一樣有許多的挫折與無力感。

  • 得了憂鬱症會怎麼樣?

  憂鬱症有時像感冒一樣,不經治療,時間久了也會好,可是又會重新再得到。但是憂鬱症比感冒嚴重的多了。基本上平均一個憂鬱期約在6-13個月,若是不治療患者在這段時期會非常難過,快樂不起來,難以維持正常功能,甚至想不開。經過妥善的治療,憂鬱症狀改善、生活又恢復了光彩。50%的患者一生僅有一次的憂鬱症發作,其餘50%會有第二次(或兩次以上)憂鬱症的發作。

  憂鬱症最擔心的就是自殺的問題。根據中研院鄭泰安教授的研究,自殺死亡者有97%在生前有精神疾病,其中87%有達到重度憂鬱症的標準。有三分之二的憂鬱症患者曾想到自殺,有15%的憂鬱症患者死於自殺。自殺已經進入國人十大死因第九位,而且逐年上升,2003年全台灣有3053人死於自殺。其中有不少是青春期的學生,或因為課業、家庭、人際因素而自殺,若是事先得到充足完整的醫療,可以降低不少的遺憾。

  • 得到憂鬱症該怎麼治療?

  憂鬱症的治療,可以分為藥物治療、心理治療及其他治療(電痙孿治療( electronic convulsive therapy, ECT)、穿顱磁刺激( 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)、照光治療)三大類。到底憂鬱症患者該選擇哪一種治療好呢?

  基本的考量有幾點

  1. 憂鬱症狀的嚴重度 (較嚴重者,較建議藥物治療)
  2. 憂鬱症的身心共病症 (合併身體症狀多、身體疾病及合併其他焦慮症者,較建議藥物治療)
  3. 憂鬱症的心理社會問題 (心理社會壓力、人際衝突等建議可採用單獨和合併藥物與心理治療)
  4. 患者本身的偏好
  5. 患者過去的治療經驗

  藥物治療一般推薦在輕度到中度,特別是重度的憂鬱症患者,越嚴重的憂鬱症,越應該由藥物治療開始。有經驗的精神科醫師會考慮到患者的症狀表現、藥物可能的作用、副作用,甚至患者之前用藥的反應等等,來選擇不同的抗憂鬱藥物。

  心理治療一般建議在輕度到中度的憂鬱症患者,表現上有明顯的心理社會壓力、人際關係衝突或合併人格疾患的問題。還有之前用藥經驗不佳(副作用強、效果不理想)還有女性患這懷孕不適合用藥等也是。有證據力的包括認知行為心理治療治療、人際關係心理治療、心理動力心理治療及問題解決心理治療等等。

  ECT 及TMS通常用來對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嚴重憂鬱症患者。光照治療主要是針對季節性憂鬱症。

  理想上合併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,效果優於單一一種治療。藥物治療效果一般較快,4-8周應該有效症狀改善或緩解。若是藥物效果不好的醫師應該重新檢討診斷與藥物選擇、劑量與時間是否充分、患者有無規則服用藥物等等。而單獨心理治療效果不佳者,也建議轉藥物治療或者合併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。

  精神科醫師能夠開立抗憂鬱劑也能夠進行心理治療,心理治療師只能夠進行心理治療但不能開立藥物。理想上治療場域盡可能兩者都能提供。

文章來源:社團法人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網站



{{ $t('FEZ003') }} Invalid date

{{ $t('FEZ004') }} 2024-07-03|

{{ $t('FEZ005') }} 28|